溫州
        新聞熱線:0577-59299065|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關于我們
        您當前的位置 : 泰順新聞網   ->   人文   ->   影像   ->  正文
        推薦視頻
        推薦新聞
        推薦圖片
        泰順3000年|“大安陶、洪口碗、司前紙、羅陽傘”,演繹別樣的商品經濟之路
        來源: 發布時間:2019-04-17 15:39:46 作者:吳松弟 圖:陶漢心 字體:

          泰順山峰星羅棋布,溝壑縱橫,多山少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耕地面積約占全縣總面積的6%不到。一直以來,我們印象中泰順都是“吃農業飯”的,發展農業才是根本,但讓人意外的是,調研表明,自明清以來商品經濟在泰順歷史長河中的地位,卻有著十分重要的分量。

        ▲洪口碗窯村因汀州人入遷而興起陶瓷生產

        土改前,全縣經濟以農業為基本命脈

          土改前,種植制度以一年一熟為主,一年兩熟為次,小部分低海拔沿溪地帶也有一年三熟。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1949年平均畝產150.6公斤。除水稻外,還種植番薯、馬鈴薯、小麥、大麥、玉米、高粱、小米、豆類等,其中以番薯最為重要。

        ▲番薯刨絲晾曬現場

          番薯是泰順主要的旱地作物,得到廣泛種植,1949年番薯干絲平均畝產205公斤,也高于稻谷的畝產量。長期以來,番薯成為泰順貧窮農民的主要糧食!斗纸洝芬詾,自清朝乾隆(1736~1798年)以后,番薯便成為農民的主要食糧,甚至說:“吾泰山多田少,生齒繁衍,全仰給番薯。”由于番薯畝產量高于水稻,也出于肥力的考慮,一些地方的農民采用稻薯輪種的方法,在田中種二年水稻,再種一年的番薯。

        ▲《分疆錄》書影

        康雍乾時期,商品經濟初步發展

          早在兩宋時期,泰順的五里牌玉塔、百丈鎮窯背、洪口碗窯等村已建窯制造瓷器。其中,玉塔古窯址群為北宋后期至南宋時期生產,已發現窯址10處,器物各類多種,青白瓷胎壁較薄,胎質細密堅硬,最為精致。

        ▲宋泰順洪口窯青瓷篾劃荷花紋碗

          明前期泰順銀礦的開采一度興盛,由此引來數量眾多的前來盜采的處州府的流民,官府不得不派兵鎮壓,成為泰順設縣的原因。甚至在建縣以后,泰順也常受私自盜采的“礦盜”問題的困擾。

        ▲明代煉銀爐碴(攝于龜湖鎮白銀村)

          清朝康熙年間,福建汀州移民開始在里光、司前一帶發展商品性的土紙生產,并在洪口利用當地特有的陶土建窯燒碗,遠銷外地。此外,當地還有冶鐵業、燒炭業、藍靛種植業,它們的產品均銷到外地。凡此表明,泰順的商品生產和商品輸出,在清朝康雍乾時期已有了一定的發展。

        同治光緒時期,泰順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

          始修于同治四年(1865年),于光緒四年(1878年)刊印的《分疆錄》卷二,提到泰順的商品經濟狀況與人們的商業意識。它說:部分士人剛剛進入州縣學成為生員,便忙于家事或從事貿易;農民除了在田里種植莊稼,又廣開山園,嘉慶以前多種藍靛以謀利,現在多種蕃薯以為貧民之糧,農閑時還前往鄰縣挑運魚鹽,以得到工錢。

        ▲靛藍類色素是人類所知最古老的色素之一,廣泛用于食品、醫藥和印染工業

          手工業工匠只好到外地做工;商人以前主要銷售藍靛和木炭,遠銷蘇州和杭州,最近幾十年這兩類出產極少,貨物只有鐵器、茶油、毛竹、木材和土紙,但這些貨物利薄貨少,少有遠銷。

        ▲《分疆錄》記載士子忙于家務或貿易,農民在農閑時往鄰縣挑運魚鹽

          除此之外,逢本地饑荒將鄰縣的糧食運入本縣,逢鄰縣饑荒將本縣糧食運到鄰縣,這樣的記載也日見增多。清順治二年(1645年),溫州沿海平原的永嘉、瑞安、平陽各縣發生大饑荒,饑民將魚、鹽運到泰順換米;順治十七年,本地饑荒,人們從慶元運米到泰順;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本地饑荒,人們到福鼎桐山將臺灣所產的大米運入泰順;光緒三年(1877年),本地饑荒,四鄉依賴海運米接濟。

        ▲《分疆錄》記載:順治二年,瑞安、平陽等縣饑民將魚鹽運到泰順換米

          據上所述,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經過康雍乾以來二百余年的發展,在同治——光緒年間追利逐末在泰順已成為普遍現象,不僅越來越多的農民、商人、手工業者卷入了商品的生產、經銷和運輸,即連士人也卷入了經商活動。而且,泰順的手工業工人以前多來自外地,同治——光緒年間不僅本地的手工業工人多來自外地,還有很多本地的工人前往外地謀生。而且,以上提到的乾隆四十八年泰順人到桐山將臺灣大米運入泰順救荒一事,證明至少在清朝前期,泰順已通過沿海港口與中國沿海乃至海外發生一定規模的貿易往來。此外,以上提到的光緒三年泰順四鄉依賴海運米接濟,表明近代泰順與沿海的聯系更為緊密。

        ▲《分疆錄》記載:乾隆四十八年,泰順人到桐山將臺灣大米運入泰順救荒

        接收到西方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影響

          泰順不僅離溫州、桐山等海港很近,離三都澳(在今福建寧德縣)、福州等海港也不太遠。1844年,福州開為通商口岸,1876年和1899年溫州和三都澳相繼開為通商口岸。通過這些通商口岸,泰順接收到西方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影響。在泰順考察時,曾在上洪村拍攝到當地一位老人在1928年88歲對自己一生經歷大事的回憶。

          這位老人沒有離開過泰順,回憶中卻有許多關于當時的溫州、浙江、福建乃至中國的重要事件的記載或感想,如太平天國戰爭、百日維新、光緒皇帝出逃西安、辛亥革命、袁世凱篡權,都有提到。這些記載雖然簡略而且有錯,但畢竟表明,群峰并未擋住在近代信息傳入泰順。

          這位老人也記載了若干項洋貨和西醫技術傳人泰順的時間,其中煤油是同治年間(1862~1874年),種牛痘是光緒初(1875年為光緒元年),洋火(火柴)是同治初(1862年為同治初年),時辰鐘(時鐘)是咸豐初(1851年為咸豐初年)。老人總結道:“凡外洋貨物洋料等件,均系同治、光緒間到此!备鶕䴗刂莞骺h的情況,當時運到泰順的洋貨應不止煤油、洋火、時辰鐘等幾種。

        ▲《上洪雙桃老人先生米壽歲記》開卷之“事跡并談治亂豐歉”

          民國時期,泰順近代工業開始艱難起步

          民國時期,泰順開始引入腳踏印刷機、卷煙機等半機械化工具,竹木加工、制碗、土紙、鑄鍋、印刷、釀造等手工業部門具有一定的規模。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之前,本地所產的陶器、瓷碗、土紙、雨傘都是主要的外銷商品,民間素有“大安陶、洪口碗、司前紙、羅陽傘”的民謠。

        ▲大安土陶制作壁畫

          此外,木材、毛竹、新炭、茶葉也是泰順的大宗外運商品。泰順盛產茶葉,抗日戰爭前,除紅茶、綠茶之外,還采制部分黃湯、銀針、旗槍、白牡丹等名茶,銷往上海、天津、香港、新加坡、馬來亞等地。

          自沿海和其它地方進口的商品,則以鹽、水產品、布匹等為大宗。

          抗日戰爭期間,因部分省內的學校、銀行、企業及機關遷入,泰順全縣的工商業經濟達到近代的高峰。1941年,全縣注冊工商業戶604戶,734人;從事手工業、商業、運輸業的工人和店員數量,1947年為5249人。據估計,1941年全縣工商業就業人口約六七千人,如按每個家庭5口計,全縣人口的五分之一,大約三萬余人口,依靠工商業為生。

        ▲大安土陶

          此外,農忙務農,農閑務工從事運輸業(挑夫),是泰順農民的習慣。這部分人數不少,如三魁庵前村民國時幾乎60%的家庭都有人農閑時外出做工,這種部分靠農業以外產業為生的家庭,估計占泰順農村家庭總數中的三分之一以上。以上兩部分的勞動力合計,估計全縣全部或部分依靠農業以外的產業部門謀生的家庭,可能占全部家庭總額的大部分。

          總的看來,雖然泰順經濟不算發達,甚至可以說相當落后,但因山區物資交換的需要,商品經濟的發達程度及其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不低。

        ▲蟾宮步埠頭舊景(已淹沒)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托克托县| 沛县| 义马市| 容城县| 栾城县| 哈密市| 中山市| 汨罗市| 延川县| 鄂尔多斯市| 景东| 京山县| 凤山县| 皋兰县| 廊坊市| 泰顺县| 汝州市| 将乐县| 北安市| 东丰县| 崇文区| 东城区| 拉孜县| 肥城市| 准格尔旗| 荔波县| 清镇市| 张家港市| 清水河县| 锦屏县| 临沂市| 呼伦贝尔市| 基隆市| 赣榆县| 清远市| 疏附县| 陈巴尔虎旗| 定边县| 海原县| 体育| 和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