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新聞網訊(記者 許曾榮)近日,記者從烏巖嶺管理中心獲悉,烏巖嶺保護區內有3只黃腹角雉雛鳥,已經可以飛上4米多高的橫梁,這也是烏巖嶺保護區黃腹角雉半野生馴養場建成并投入使用后,黃腹角雉自然繁育首次獲得成功。
黃腹角雉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列入國際瀕危鳥類《紅皮書》中的"最瀕危種",目前全球僅存數量約為5000多只。其中,烏巖嶺內黃腹角雉總量約500余只,是目前我國已知的野生黃腹角雉最高種群密度區。
據悉,黃腹角雉瀕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繁殖難度大。飼養場內籠養的黃腹角雉一般只有通過人工授精等手段才能成功繁殖,但人工繁育的雛鳥時常伴有先天缺陷,健康程度與自然繁育的有一定差距。2017年,烏巖嶺保護區黃腹角雉半野生馴養場建成并投入使用,先后有12只雄雌黃腹角雉被移送入馴養場。科研人員通過在馴養場內植樹綠化、放置倒木等措施盡量模仿野外環境,同時改善食物營養條件,為黃腹角雉建了一個"大自然中的家"。
今年3月16日,科研人員在半野生馴養場內發現了首枚黃腹角雉蛋。經過孵化,有4窩9只雛鳥順利誕生。令人遺憾的是,小雛鳥僅成活了3只。目前, 3只雛鳥在雌鳥的照顧下健康狀況良好,工作人員將繼續做好觀察記錄,為"鳥中大熊貓"黃腹角雉的繁育科研積累經驗。
(編輯 毛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