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新聞網訊(記者 吳經磊)多年來,我縣踐行精準扶貧方略,聚焦幫扶低收入農戶解決增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等民生實事,力求保障性扶貧更加牢靠、開發性扶貧更加精準。通過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專項扶貧、職能扶貧、社會扶貧并舉,扶貧同扶智扶志相結合,目前,我縣偏遠山區群眾和低收入農戶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提高扶貧精準度,首先要把偏遠山區群眾從“窮窩”里挪出來。今年38歲的吳素梅是司前畬族鎮大山深處的一位低收入農戶,2015年,得益于我縣“下得來、穩得住、富得起”生態大搬遷政策,吳素梅從大山里搬到了鎮上的安置小區。到了今年,吳素梅在家門口,每個月能拿到三千多的工資,并且上班和帶孩子兩不誤,這在之前是吳素梅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以前就在家里帶帶小孩,也沒收入,現在小孩去上幼兒園,我就在這里上班,有了這份工作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像吳素梅這樣的低收入農戶,僅在司前畬族鎮上的一家小小的來料加工車間里就有50多戶,他們熟練地加工提包,每月就能賺四五千元甚至更多。而在泰順,像這樣的來料加工點共有1388個,從業人員達9.7萬人次。真正做到了“穩得住”有盼、“富得起”有方。
據了解,借生態大搬遷的機遇,我縣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以司前畬族鎮為例,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2年的4010元,提高到2018年的19680元。同時我縣全域也實現經濟復蘇,地區生產總值達91.71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11.43億元,相比2003年翻了近三番。
今年,我縣人口集聚與農民增收致富改革試點,列入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拓展試驗項目,同步通過公益性崗位就業、美麗鄉村建設工程用工支持、來料加工,和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用工帶動,及支持發展種養殖業等方式,落實產業就業幫扶低收入農戶1.6萬戶,真正實現“下得來、穩得住、富得起”。
(編輯 毛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