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新聞網訊(記者 章海玲)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深入實施“生態立縣、旅游興縣”發展戰略,著力打好“鄉賢泰商牌”在內的綠色發展六張牌,全力推動泰順綠色高質量發展。“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鄉賢”反哺桑梓對泰順發展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我縣依托14萬在外泰商的資源優勢,精準對接鄉賢泰商積累的資本、人才、技術等資源,發揮鄉土、鄉情、鄉愁的紐帶作用,進一步引資、引智、引才、引項目,堅持多措并舉與內外互動,推動“鄉賢泰商+”改革,引領鄉賢泰商返鄉投身鄉村振興事業和基層社會治理,探索鄉賢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新路徑。
建設“智庫通道”為鄉村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我縣以14萬在外鄉賢泰商為著力點,先后開展三輪鄉賢泰商信息排摸工作,按照工商、法律、教育、科技等10個類別建立了1662人的縣級“鄉賢智庫”,各鄉鎮按照“一鎮一庫”原則建立了19個鎮級鄉賢數據庫,形成縣鄉兩級數據庫,并建立鄉賢泰商信息更新制度,強化聯絡和服務。
將“泰商驛站”作為深化延伸“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創新載體,我縣出臺《泰順縣“泰商驛站”項目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打造“泰商驛站”綜合服務平臺,建成線上、線下12大專項平臺,為在外鄉賢泰商提供信息共享、政策發布、審批服務、法律咨詢等服務。截至目前,已在全國打造了香港、杭州、寧波、溫州等11個泰商驛站和1個服務點,累計開展法律輪值活動30次,幫助解決企業家困難和問題130余個;開展線下“法律服務進商會、進企業”活動并邀請知名專家進行法律講座,累計維權340起,涉及企業220家;共出臺兩個批次“最多跑一次”代辦服務清單,累計為泰商提供代辦服務和信息咨詢服務450余人次,共代辦事項22項。
為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我縣廣泛聯系內外鄉賢泰商、高級知識分子和尖端技術人才,全面匯聚鄉賢泰商智慧,鼓勵鄉賢泰商發揮建言獻策和牽線搭橋等積極作用。在近三年縣“兩會”期間,鄉賢泰商為泰順生態旅游、民營經濟、文化產業、民生事業等領域提出760余條建議、提案。
建設“化解通道”為鄉村發展營造和諧環境
我縣依托鄉賢泰商數量多、實力強、情懷厚的優勢,著手制定《關于推進鄉賢參事會建設、提升基層善治水平促進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堅持上下聯動,全力打造縣鄉村三級鄉賢參事會。截至2020年,通過與鄉賢建立常態化聯系,積極號召鄉賢通過參事會、聯誼會等形式參與基層管理,全縣共建立1個縣級鄉賢參事會、19個鄉鎮鄉賢參事會、87個村級鄉賢參事會、33個村級鄉賢聯絡站,形成三級聯動的新鄉賢工作格局。
為了有效探索“村兩委+鄉賢泰商”調解機制,我縣進一步完善“兩官兩師”結對品牌鄉賢調解室制度,建立19個品牌鄉賢調解室,并聘用一批鄉賢泰商配合村兩委參與公共事務決策咨詢、基層協調民主建設、矛盾糾紛調處化解等社會治理。自2018年起共受理調解各類矛盾糾紛10609件,成功調解10565件,成功率為99.59%,涉及協議金額1.4億元。
針對重點項目政策處理難的問題,我縣引導鄉賢泰商聚焦難點、通力協作,為重點項目政策處理按下“加速鍵”。近三年來,將近400名鄉賢參與全縣32個重點項目,跑出了政策處理的“泰順速度”。比如,雅陽鎮鄉賢成立“政策處理百人團”,返鄉協助鎮政府在25天內完成華東大峽谷項目一期政策處理任務;仕陽鎮鄉賢僅用40天就實現礦坑冰城招商項目協議簽訂前政策處理“清零”;三魁鎮鄉賢助力鎮政府60天完成文體中心政策處理,跑出“三魁速度”。
建設“回歸通道”為鄉村發展注入內生動能
我縣實施縣領導“一包六必抓”機制,組建總部經濟回歸小分隊,開展“引鳳歸巢”行動,積極打造總部回歸的政策高地、服務高地,全面推進“泰商回歸、總部回歸”。近三年共招引總部回歸企業70多家,2020年上半年,市級總部回歸稅收3.56億元,完成率142.4%,位列全市第一。
我縣把招商引資當做“一號工程”來抓,持續打好鄉賢泰商回歸與招商引資的“組合拳”,相繼出臺支持泰商創業創新“1+12”、旅游主業化“1+10”等系列優惠政策,并制定《重大產業項目“六個一律”實施方案》招引鄉賢泰商項目返鄉。近三年共招引項目回歸47個,協議總投資648.67億元,位居全市前列。其中,億聯控股集團董事長嚴立淼投資200多億元的華東大峽谷是溫州歷史上單體投資最大的旅游項目;章云樹和章云黨創辦章氏企業,總投資14億元打造浙江章氏·泰順礦坑冰城旅游區,助推泰順全域旅游景區化;筱村公社、墟里·徐岙底文旅結合驅動鄉村經濟蓬勃發展;省內唯一一座澳洲風情休閑度假牧場——云嵐牧場,浙南山區首個低空旅游開發新興項目——西旸浙南運動飛行營地,助力我縣旅游事業綠色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我縣以鄉村振興示范帶和西部生態休閑產業帶建設為抓手,圍繞休閑旅游、生態農業、美麗鄉村、文化產業四大領域統籌推進招商引資,招引產業“走回來”“走進來”,加快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如,引回投資166億元的文旅“龍頭產業”華東大峽谷項目順利落地,目前已完成A、B區主體工程建設;創新村企合一的“瑞雪模式”,帶動當地300多名村民就業,人均收入從6870元增至20000多元;引進筱村墟里·徐岙底特色生態旅游示范村項目,建立“鄉村社區”,打造鄉村“活的文化”。
建設“公益通道”為鄉村發展添加幫扶力量
我縣積極鼓勵鄉賢參與加快民辦教育發展等社會公益事業,引進、培育優質教育資源,促進教育現代化發展,全縣共設有鄉賢出資的各類“教育基金會”20余個,覆蓋90%以上鄉鎮,累計籌措資金6800多萬元。其中,雅陽教育發展基金會先后募集資金總計1480.8萬元,合理科學運作收益2430萬元,累計發放各類獎學資教、助醫扶老、救危濟困等資金達2200.5萬元,獎勵扶持教師、學生和各類救助對象達8980人次;縣外基金會代表臺胞愛泰順育才基金,每年分紅約10-12萬元,累計資助學生100名。
我縣切實發揮鄉賢泰商在精準扶貧上的帶動作用,以村企結對、定點幫扶等方式幫扶低收入農戶,探索村集體入股鄉賢泰商項目,壯大村集體經濟,為家鄉消薄和發展助力。泰順鄉賢以14萬在外泰商為主力軍,秉著“踐行公益、回饋社會”的宗旨,助力打造村級集體經濟“飛地”抱團項目14個,累計幫扶462個村次,預期年收益達1840萬元,盡顯泰順鄉賢力量。比如,招引落地“泰順—重慶總部科創園”合作共建項目,惠濟我縣70個重點幫扶村,每年可獲得230萬元的收益;全縣20個經濟薄弱村抱團投資入股鄉賢泰商蘇孝鋒創辦的企業“萬洋集團”,每年村集體將獲得不低于5萬元的分紅;6個村入股柳峰云嵐牧場,每年可獲得共31.8萬元分紅。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我縣深入實施在外泰順人馳援家鄉行動,全面發動在外鄉賢泰商、港澳臺僑力量,多渠道籌措防疫口罩、防護服等應急物資,形成聯動防大疫、抗大災的強大合力。疫情期間,全縣各界鄉賢累計捐款1115多萬元,捐贈防護服、口罩等醫療物資50多萬件。
今日的泰順是跨越發展、奮戰奮進的泰順,今日的泰順更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承載著新鄉賢的濃濃鄉愁和和美好愿景。泰順要發展、要振興、要追夢,離不開廣大新鄉賢的支持和參與。我縣要著力打好“鄉賢泰商牌”,大力推進鄉賢回歸振興鄉村機制改革,積極打造“泰商驛站”,當好服務招商“店小二”,持續打好鄉賢泰商回歸、招商引資“組合拳”,實施鄉賢泰商招引工程,完善回歸保障機制,加強聯絡聯誼共商縣情,弘揚泰商創業精神,鼓勵和引導鄉賢泰商率先垂范、獻計獻策,在助力基層治理、鄉風引領、產業興旺、生態建設、公益慈善等鄉村振興事業上發揮鄉賢智力和資源優勢,共同推動泰順綠色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編輯 黃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