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新聞網訊(記者 蘇程)畬族婚俗作為民族文化,有著不少復雜但具有研究價值的民俗流程,也正是其復雜性使得許多畬族后代逐漸遺忘這些傳統。而在竹里畬族鄉竹里村有一位非遺傳承人,他致力于挖掘與創新畬族婚俗,傳承民族文化精髓。他就是雷圣利。
“三月三”畬族風情節是畬鄉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每年這一天,竹里畬族鄉村民都要舉行盛會,開展精彩紛呈的畬族特色文化表演。在這些表演中,極具特色的畬族婚嫁表演往往成為全場關注的焦點。行嫁隊伍一路歡歌笑語,沿途不斷展示婚嫁環節,為游客們展示了一場觀賞性十足的婚嫁儀式。在這表演的背后,是雷圣利持續不斷的付出和堅持。
說起畬族婚俗,雷圣利從前并不知道這也是一種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雷圣利發現畬族婚禮受到了周邊漢族婚禮的影響,程序上變得簡潔,民族的味道也漸漸消失。于是雷圣利開始研究起畬族婚俗。這一鉆研,他發現畬族婚俗里大有講究,不但形式多樣而且各種儀式都用對山歌替代語言交流。“我們有嫁女歌、有哭嫁歌,我們用歌來代表這種情緒,哭嫁在畬鄉是一種文化,是很有文化內涵的。”雷圣利解釋道。
除了對唱山歌,畬族婚俗的民俗流程也特別有趣,如畬族女子上轎之前還要經過“溜箸”“分風水”“吃姊妹飯”等儀式。為了傳承這些有趣的畬族婚俗,2001年,他成立了公益性的泰順縣民族傳統文化服務中心,之后還辦起了畬鄉竹里婚慶館。雷圣利表示,這個婚慶館主要是兩大功能,一個是體驗功能,一個是社會服務功能。
如今,在雷圣利和村民們的努力下,了解畬族婚俗的人越來越多,甚至不少漢族人也希望來體驗這樣的傳統婚俗。于是,雷圣利在村里辦起了婚嫁隊伍,對外承接畬族婚禮儀式,增加村民們的收入。“有幾個人想拜我當老師,問我漢族可以嗎?”雷圣利告訴記者,“我說可以,你只要認真學。我希望畬族婚俗能代代相傳,不要把我們畬族的習俗忘了。”
傳承只是開始,創新方能走向更遠。近年來,雷圣利開始琢磨起婚嫁習俗的創新和相關文創產品的設計。他希望,未來畬族婚俗不僅是一種留得下來的文化,也是一種帶得走的鄉愁。
編輯 黃淑霞 校對 周曉葉 責編 曾麗軍 監制 陳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