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潤的天氣,迷人的古建筑,這里讓許多人流連忘返。
溫州古為甌地,東晉明帝太寧元年(公元323年),溫州始建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溫州始置州,因其地處溫嶠嶺南,“雖隆而冬恒燠”,意為溫州地處溫嶠嶺以南,冬無嚴寒、夏無酷熱,氣候溫潤,故名溫州。
得益于濕潤的天氣,在廊氡度假區中的每一天都仿佛處于醉氧仙境之中。
在北澗橋上憑欄倚望,一扇廊窗就像是一個簡潔的畫框將四季輪回框在其中,一方小窗可收納佳境,也可摒絕俗塵,耐人尋味,甚是絕妙。
廊橋文化園
泰順被譽為“千橋之鄉”,境內橋梁數量達千座,現存古廊橋33座,是名副其實的“廊橋之鄉”。
在這座“廊橋之鄉”中,最負盛名的當屬廊橋文化園內的北澗橋、溪東橋。兩座古橋相距不過百米,建造年份也相差不遠,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姐妹橋”。
北澗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嘉慶八年(1803年)重建,從古至今先后經歷過六次修建或修整,是《清明上河圖》中虹橋結構的再現。因其不用一釘一鉚即可造橋的精致工藝,許多橋梁愛好者認為北澗橋是濃縮了編梁木拱廊橋營造技藝的藝術天堂。
溪東橋與北澗橋遙相呼應,頂青瓦,兩個樓層12個角翼高高翹起,在遠處青山的映襯下,顯得異常靈動。
橋上建有廊屋15間,設有神龕,繪有壁畫。天花板及四角雕有花卉和蝙蝠圖案,橋棟上塑造“鰲魚雙吐水”,棟下塑造“唐僧取經”及梅、蘭、竹、菊等諸多工藝,工藝精細,栩栩如生。
廊橋文化園中有兩座茶館,分立于廊橋兩側。碇步旁的廊橋紅茶館,就在兩棵千年古樹的庇蔭之下。坐在露天的茶桌下賞紅葉,品一杯本地紅茶,別有一番風味。
另一座情愛廊橋茶館中,擺滿了店主在泰順各地旅游時留下的風景照,從一樓看到二樓仿佛跟著店主的腳步逛了一遍泰順,在二樓的窗口可以看到不一樣的廊橋風景,也是只有在茶館中才能獨享的視角。
氡泉景區
壯闊的峽谷景觀、瀑布、山野、芭蕉、古村,沒有后天的雕飾,原始自然地屹立于氡泉景區內。
泰順氡泉景區以其山水秀麗、水熱含氡而聞名,素有浙南大溫泉之稱。經檢測,泰順氡泉是高溫低礦度含氡含氟含硅,具有弱放射四十多種微元素的大溫泉。出水溫度常年保持62℃,日出水量500噸以上。2001年5月,泰順氡泉經國土資源部、衛生部專家鑒定,被列為國家級浴用醫療熱礦泉水。
氡泉景區據山水之勝,以峽谷為中心,方圓數十里群山環抱,溝壑幽深,云海蒼茫,氣象萬千。主要景點有泉眼奇觀、峽谷風光、蓮頭三折瀑、梅林五折瀑、白巢瀑布、千年古剎寶林寺、袈裟譚、神龜望瀑、百福巖古村和塔頭底古村等風景名勝及自然景觀。
九曲溪
春賞櫻花、夏賞繡球、秋賞鼠尾草、冬賞蘆葦。這里一年四季都有應季的花朵盛開,庭院園林的建筑讓人眼前一亮,各種景致相處和諧。因為被群山環繞,空氣中滿滿的負氧離子,是療愈的最佳場所。
九曲溪的建筑風格是標準的中式庭院,第一眼看到就想起了明清時代的江南私家園林,以自然風光為主體,亭臺參差,廊房婉轉作為陪襯。
光線照進建筑的窗欞,影影綽綽。古時的氛圍呼之欲出,含蓄蘊藉,古典雅致。
“崇尚自然,師法自然”是中國園林所遵循的一條不可動搖的原則,九曲溪的建筑也是如此。建筑、山水、植物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把自然美與人工美統一起來,創造出與自然環境協調共生、天人合一的藝術綜合體。
塔頭底古村
塔頭底古村為季姓的聚居地。古村落坐東朝西,背為丘陵緩坡,坡上茂林修竹,郁郁蔥蔥。村落前面是一大片水域,遠處為高低起伏的丘陵山灣。
古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間,有濃厚的明代民居的建筑風格。泥墻黑瓦,磚木巧構的塔頭底古建筑群雖談不上巍峨堂皇,精美絕倫,但也是錯落有致,匠心獨具。
古村落就像一幅被歷史遺忘在角落里的田園山水畫卷,用木石磚瓦篆刻出一段段美麗的時光流轉,用寂靜的青石板記錄下千百年的滄海桑田。
寶林寺
泰順寶林寺又名白巢寺,是泰順四大古剎之一,坐落在泰順廊橋-氡泉旅游度假區雅陽鎮境內,禪意縈繞,寺廟周圍綠意蓊郁,溪谷迭生,崖瀑壯麗,清風朗朗。
它既是談禪修行的圣土,也是觀光避暑的佳地。它經歷歲月的磨洗,擁有近千年的悠久歷史。回溯歷史,寺內設有白巢義塾,文人云集,儒釋對話,留下無數文人墨客的身影。
來源 泰順廊橋氡泉旅游度假區 編輯 章海玲 責編 曾麗軍 監制 陳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