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新聞網訊(記者 林靜 蘇云)茶葉作為我縣的傳統特色農業產業,連接著千家萬戶,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鄉村振興和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茶產業從業者,縣政協委員謝細和一直關心關注我縣茶產業的發展,在縣政協十屆二次會議上,他提出了《關于推動泰順“三杯香”茶產業全域融合發展建議》,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該提案落實的情況。
我縣優越的自然生態優勢,賦予了“三杯香”茶“香高馥郁、味醇鮮美、色純鮮亮”的獨特品質。但謝細和也認為,受限于區位優勢不足等因素影響,我縣茶產業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仍只能滿足一般飲用需求,附加值低,品牌價值有待提升。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基礎,先進的技術是關鍵。據了解,我縣種植加工技術仍有較大提升空間,茶農整體文化和技術水平有待補齊,從而導致我縣茶產業附加值低等問題。
以茶健身、以茶養性。自茶葉誕生以來,茶本身就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符號之一。發展茶產業,不僅要深挖茶業歷史,豐富茶葉內涵,更要以長鏈強鏈為抓手,壯大茶產業集群。謝細和說,做茶不止于茶,才能做大茶產業。茶產業集中度相對較低,產業內部上游、中游、下游的產業關聯鏈尚未有效形成,產業之間沒有形成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鏈,沒有大量形成規模適當、結構合理、聯系密切的產業聚集體。
謝細和說:“我們農業局,為了‘三杯香’品牌提升,出了一款新的包裝,來提升我們泰順的精品‘三杯香’檔次,這是我們今后一步一步要走的路。”
要產業化發展,必然要走標準化之路。據介紹,我縣的茶葉區域公用品牌雖然只有“三杯香”,但是企業品牌繁多,沒有形成區域品牌整體性打造,導致各大小集體茶企之間內耗,優勢資源無法集中形成不了統一的拳頭產品,缺乏市場競爭能力和占有能力。
謝細和建議:“這么多的產茶企業,大家要共同努力,把我們泰順‘三杯香’茶的品質做好,大家統一做出一個標準,第一是采摘的標準,就是收購的采摘標準要把關好;第二是把好我們的質量關,生產的各項工藝要做到位。”
謝細和說:“沒有嚴格規范的品牌準入標準和市場監督機制,無法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泰順茶品牌。要抓好關鍵環節,著力品牌打造和手藝傳承,創新營銷手段,提升文化價值,形成強大的品牌效應。”
謝細和表示:“需要政府支持品牌營運跟品牌提升,茶旅結合,共同推廣我們泰順這杯好茶,尤其是五大類茶。”
針對謝細和委員的提案,縣農業農村局等相關責任部門,本著務實、誠懇的態度,積極采納、有序推進,加強頂層設計,科學規劃布局,全縣茶產業取得了顯著成效。
縣茶產業發展中心主任黃海輝說:“2023年1月份到12月份,我們都有相關的茶葉品牌打造的一些工作,組織專家組對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大中城市‘三杯香’品牌的營銷店組織驗收并給予獎勵,然后在溫州挑選了12輛公交車進行‘三杯香’的品牌宣傳,還舉辦了茶的論壇活動,在中央七臺播出我們的‘三杯香’品牌宣傳廣告,這讓我們‘三杯香’的品牌價值逐年上升,2023年已經達到23.77億元。”
與此同時,我縣茶葉發展中心以堅持質量為王導向,以茶旅融合為關鍵,狠抓品牌質量,深度融合升級,努力實現全縣茶產業綠色發展、換擋升級。
黃海輝說:“我們加大了一些茶企的質量品牌的提升,我們落實了330萬元,挑選了33家企業給他們打造成生態茶園,2023年又向省里爭取1300萬元的資金,扶持40多家企業,對他們茶葉的品質基礎加工能力進行提升,茶旅融合方面,我們也相應做了一些工作,配合旅游宣傳部門,目前,我們正在洽談萬排的萬畝茶園這個中國最美茶園開發的茶旅融合的項目。”
針對產業鏈條不足等問題,我縣茶葉種類逐漸增多,并根據市場需求變化,研發新技術、新品種,拓寬市場、延伸鏈條,力求讓拳頭產品更強大,延伸產品更出彩。
黃海輝表示:“下一步,準備多茶類的開發,目前主要還是集中在開發‘三杯香’綠茶,接下來會開發一些紅茶和黃茶,這樣多茶類地去開發,拓展市場。”
盡管離高質量發展仍有漫長的道路,但方向是明確的,意志是不變的,行動是堅定的。在共同富裕的目標引領之下,在縣委縣政府有力領導之下,在謝細和等廣大茶葉從業者、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之下,我縣茶產業終能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帶動一方共同富裕的共富茶。
謝細和表示:“我相信我們會做出一杯更健康、更安全、更好喝的泰順順茶,希望我們泰順的順茶走出泰順,讓外面更多的茶友喝到我們泰順這么好的品質的茶,我相信我們泰順的茶能走出泰順,獲得更多消費者的支持、認可。”
編輯/初審:周曉葉 二審:章海玲 三審:曾麗軍 核發:雷全才 徐錢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