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新聞網訊(記者 陳麗金 華倫)年味是留在人們記憶深處的兒時味道,在我縣很多過年期間的燈舞習俗,都是孩童們喜聞樂見的。有燭龍、竹馬、魚燈、兔子燈的走馬燈在清代時期就流行于我縣大街小巷,伴隨著伴樂唱詞,寄予祈福保平安,形成我縣鄉間一道靚麗熱鬧的民俗風景線。
走馬燈,相傳于清代時期,起初,馬燈是綿紙包裹篾籠做成的,但綿紙一經雨淋就會破損,每年二月初演出結束后要就地焚毀,年底再重制一套。關于紙馬燈需要燒掉的來由,在我縣當地還有個有趣的故事。傳說,紙馬化為黃紅白六匹真馬,跑到筱村東垟村里吃麥苗。東垟人追趕馬匹到泗溪石門村,轉眼不見馬的影子,經過詢問找尋,發現某戶人家樓上的紙馬口中還咬著麥葉呢。后來,馬燈外層改用精美漂亮的紗布、絲綢,馬的后頸與尾部縫上一綹綹絲線。表演人穿上戲服,背插令旗,將馬燈綁在腰間,左手牽韁,右手揮鞭,作策馬奔騰之狀。
每年正月初一,燈舞隊先到村內的馬燈祖師爺神位前舞燈,再挨家挨戶表演。從初二開始,他們要踏上長達一月的漫漫游藝之路。當表演隊在某戶人家的廳堂演出時,隊員們一邊舞動馬燈,一邊唱著歌謠:“正月初一鬧花燈,鞭炮連天,啊,鞭炮連天,家家戶戶點紅香。那就是新年,點紅香,迎新年……”大院里的各戶人家會到祖師爺神龕前點香許愿,湊上一個紅包答謝。手舉神龕的人各自分給他們每人三支香,帶回家中插在香爐上。
在長年巡演中,我縣馬燈隊也有了自己的套路:寶馬出城、走八字、金魚上灘、倒退龍門、金蛇脫殼、九連環、三角環、大團圓等,祈福新的一年平安喜樂。
編輯/初審:周曉葉 二審:涂秀秀 三審:曾麗軍 核發:雷全才 徐錢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