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新聞網訊(記者 藍舒丹 陶欣慰)在百丈鎮陽山村,一種金黃的果實正悄然改變著村民的生活。近年來,基地通過引進“白沙”“白玉”等優質枇杷品種,創新大棚避雨、精準防蟲等關鍵技術,讓原本“靠天吃飯”的枇杷產業實現逆襲。如今,這些皮薄肉嫩的“黃金果”不僅遠銷全國各地,更帶動周邊村民實現增收致富。
走進百丈鎮陽山村枇杷種植基地,金黃的果實掛滿枝頭,村民夏世花正麻利地采摘著金黃的枇杷。她告訴記者,在這里務工不僅離家近,收入也很可觀,“每次枇杷成熟,我就來這里采摘,已經采了三年了。”
像夏世花這樣的村民在基地里還有十多位。他們大多來自周邊自然村,在春茶采摘季結束后,正好可以趕上枇杷的收獲期,實現“無縫銜接”務工。據了解,今年枇杷采摘期約為三十天,每位村民可增收近4500元,有效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
枇杷性甘、味微酸,具有補充營養、潤肺止咳、健胃消食、清熱解渴、增強免疫力等功效。泰順縣潛農果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志宙介紹,目前基地共種植枇杷40畝,其中露天枇杷10畝、大棚枇杷30畝,主要有白沙和白玉兩個品種。
“白玉枇杷果肉感覺更有嚼勁,不會像白沙那么軟,皮也比較好剝。”劉志宙說。
品種優勢是市場競爭力的基礎,但精細化管理同樣不可或缺。劉志宙告訴記者,枇杷的品質與日常管理息息相關,特別是在修剪和梳果環節,稍有不慎就會影響果實品質。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管理理念,讓基地的枇杷在市場上脫穎而出,形成了穩定的品牌效應。目前,基地的枇杷不僅在當地市場大受歡迎,更通過完善的冷鏈物流遠銷全國各地,“市場上銷售比較穩定,遠的銷往北京、上海,大部分都是老客戶,銷路根本不愁。”
然而,枇杷種植并非一帆風順。劉志宙坦言,枇杷在生長過程中面臨著諸多自然風險的挑戰,其中雨水和低溫是兩大主要威脅。
劉志宙說:“果樹在完成梳果、開花以及果實自然成熟的過程后,成熟期到80%的時候,如果連續下雨的話,就容易裂果,這基本上意味著絕收。”
為應對這些自然風險,基地創新采用了設施農業技術,搭建了大棚種植區。大棚不僅能有效防雨,還能在極端低溫天氣下保持溫度,確保枇杷安全越冬。
除此之外,病蟲害防治也是枇杷種植中的一大難題。劉志宙介紹,枇杷蛀心蟲是主要害蟲之一,這種害蟲不僅危害果實,還會蛀食樹干。
通過多年實踐,基地總結出了一套綠色防控技術,既有效控制了病蟲害,又保證了果品的安全和質量。從對抗凍害的“大棚保衛戰”,到與蛀心蟲斗智斗勇的“綠色防控”;從村民指尖采摘的豐收喜悅,到北上廣餐桌的甜蜜口碑。百丈陽山的枇杷故事,講述的不僅是農業技術的突破,更是一方水土對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
初夏時節,枇杷正當鮮!如果您想品嘗這皮薄肉嫩、酸甜可口的時令鮮果,可撥打訂購熱線進行訂購。訂購熱線:劉志宙:15158425273。
編輯/初審:毛曉輝 二審:周曉葉 三審:曾麗軍 核發:雷全才 張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