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新聞網訊 在泰順縣雅陽鎮的青山碧水間,廊橋不僅是跨越溪流的紐帶,更是千年匠心的文化符號。吳學養,一位43歲的木拱廊橋技藝大師,用26年的堅守與突破,讓這項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的非遺技藝“活”出當代氣象。他不只是傳統匠人,更是一名“文化創客”——以木為魂,讓廊橋技藝從深山“跨”向世界舞臺。
圖片提供《家居廊ELLE DECORATION》攝影趙易宏
廊橋“匠心”的文化守護人
走進吳學養工作室,墻上掛滿“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人類非遺”等榮譽證書,但他最珍視的,是永和橋梁柱上刻著的“本村師傅吳學養掌墨”。這座橫跨家門口溪澗的新廊橋,不僅承載著“以和為貴”的寓意,更成為村民聚集的新地標——每逢節慶,橋頭重現木偶戲、市集等傳統民俗,而抖音直播間的鏡頭正將這份熱鬧傳向世界。
廊橋“傳承”的文化傳播者
“市級非遺傳承人”“鄉村工匠”“廊橋出海專家庫成員”……榮譽背后,是吳學養對技藝傳承的憂思。2021年,他參與江蘇徐州園博園木拱廊橋建造,讓泰順技藝亮相全國。2024年,浙財人文學院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來到他的工作室,他將親手雕琢的“魚躍龍門”木雕贈予實踐團隊,寄語青年傳承匠心。
圖片提供《家居廊ELLE DECORATION》攝影趙易宏
廊橋“出彩”的文化輕創客
在吳學養的工作室,傳統技藝正以新形態煥發生機。在文化創客中心的幫助下,他帶領團隊開發等比例廊橋模型,用“魯班扣”榫卯盲盒吸引年輕人體驗古法智慧;他還化身“文化講師”,在永和橋開設公益課堂,用方言講解“牛角削”“龜背”等術語,讓村民和游客感受廊橋之美。面對鏡頭,他撫摸著橋柱感慨:“老祖宗的技藝,要靠創新才能活下去。”
吳學養的故事,如同他修復的廊橋,沉默卻厚重。從唐代三條橋的傳奇,到永和橋的現代懸梁,他用創新續寫千年技藝的“活態史詩”。正如他贈予學生的木雕“魚躍龍門”所寓意的——傳統技藝的傳承,既需如魚堅守水底的定力,更要有躍過時代激流的勇氣。
在雅陽溪畔,這位“最年輕掌墨人”正以木為筆,繪就廊橋文化的未來圖景:讓世界看見,中國匠人如何用木頭“架”起文明的對話之橋。
來源:縣委宣傳部、雅陽鎮 編輯/初審:曾麗軍 二審:毛曉輝 三審:曾麗軍 核發:雷全才 張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