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新聞網訊(記者 胡佳妮)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泰順提線木偶戲傳承人蔡曉華名列其中。這位與木偶相伴四十余載的老藝人,用一雙巧手賦予了木頭以生命,用滿腔熱忱守護著這門千年技藝。
在西旸鎮中小學綜合實踐基地,陽光透過窗戶灑在木偶精致的戲服上。此時,65歲的蔡曉華正專注地整理、調試著每一個提線木偶。1980年,在父親的引領下,蔡曉華進入泰順縣木偶劇團,拜入名家黃泰生門下,開始學習提線木偶的技藝,從此與木偶結下不解之緣。
“過去演木偶戲,演的都是傳統歷史,講的都是本地方言,男女老少都很喜歡。”四十年來,蔡曉華見證了木偶戲的滄桑變遷。往昔,木偶戲是鄉村最熱門的娛樂活動,每到演出,十里八鄉的村民都會趕來,現場熱鬧非凡;然而,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大眾的娛樂選擇日益豐富,傳統木偶戲逐漸被冷落。為了讓木偶戲重煥生機,蔡曉華不僅積極創新表演形式,還長期致力于泰順木偶戲的傳承與創新,整理劇本40余冊、修復老道具3箱,為這一古老藝術留存珍貴資料。
此外,蔡曉華還走進校園,在實踐基地開展教學,努力培育新一代的木偶戲愛好者。蔡曉華總是先為同學們詳細介紹提線、杖頭、布袋木偶的不同特點,隨后拿起一個提線木偶,耐心講解木偶戲的歷史淵源、文化價值,以及木偶的構造。為了激發孩子們的興趣,課堂上,蔡曉華總會先表演一段《鐘馗醉酒》。只見他十指翻飛,臺上的“鐘馗”木偶仿佛被注入生命,時而搖搖晃晃,時而突然發力,精彩的表演讓臺下的同學們看得目不轉睛,不時發出陣陣驚嘆。
蔡曉華說,以前老藝人學藝的時候,全憑自身觀察領悟,只能依靠自己的雙眼,看老師的操作手法,然后依樣模仿學習,“現在呢,在這短短80分鐘,我不僅要向他們講解,還要現場表演給大家看,指導他們,讓他們親身體驗木偶獨特的走路方式。”
蔡曉華總是強調“小木偶大人物”,在蔡曉華心中,木偶雖由木頭制成,卻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文化紐帶,他對每一個木偶都愛護有加,并開展傳統劇本收集工作,至今已經整理泰順木偶戲相關材料40多本,木偶戲老道具3箱。在數字化浪潮的沖擊下,蔡曉華始終堅守初心,默默守護著泰順提線木偶戲。他用自己的雙手,讓木偶在絲線下繼續演繹著人間百態,傳承著這千年非遺的獨特魅力,讓古老的木偶戲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彩。
編輯/初審:毛曉輝 二審:章海玲 三審:曾麗軍 核發:雷全才 張春月